主办单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出版单位:人民长江编辑部

联系地址:武汉市解放大道1863号

国际刊号:ISSN 1001-4179

国内刊号:CN 42-1202/TV

广告经营许可证:4201004000066


杂志购买请扫码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4年第9期目次
    人民长江    2024, 55 (9): 0-0.  
    摘要307)      PDF (5442KB)(310)   
    2. 水工程联合调度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研究
    黄艳, 王权森, 卢程伟, 关雄, 郑浩, 周涛
    人民长江    2024, 55 (9): 2-9.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4.09.001
    摘要278)      PDF (4470KB)(438)   
    为了将水工程调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立足流域水工程调度业务需求,按照知识建模、知识抽取、知识存储以及知识应用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水工程联合调度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总体技术方案,以及场景驱动的水工程联合调度本体构建方法。具体阐述了结构化、非结构化信息挖掘与知识抽取技术以及基于Neo4j图数据库的知识索引与可视化,并从防洪调度、水资源调配两个方面探索知识图谱的应用实例与发展方向。研究初步实现了调度知识图谱构建全流程贯通,可为知识图谱在水工程联合调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提供借鉴。
    3. 基于时空变源分布式模型的流域洪水复盘分析方法——以海河流域北三河系“23·7”较大洪水为例
    马强,史朝旭,赵悦,杨邦,张晓祥,刘昌军
    人民长江    2024, 55 (7): 1-9.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4.07.001
    摘要215)      PDF (8664KB)(556)   
    海河流域北三河系覆盖北京、天津、河北三省(直辖市),其防洪安全事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下极端暴雨频发所带来的洪水防御新挑战,提出了一种时空双维度流域性洪水复盘新思路,以“23·7”北三河系较大洪水为例,通过构建时空变源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暴雨时空统计分析对全河系洪水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的确定性系数均大于0.7,洪峰相对误差均小于5%,所建模型可以较好地表征此次洪水的产流机制变化。分析发现,此次洪水过程中北运河流域产流以蓄满产流机制为主,潮白河流域产流则蓄满及混合产流两种机制均有体现,特别是靠近降雨集中区的山区平原过渡地带表现出明显的混合产流机制。建议在未来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体系,重点提升该区域的水雨情监测能力。所提出的时空双维度下的流域性洪水复盘分析方法可为今后其他流域级洪水模拟复盘提供技术参考。
    4. 2024年长江暴雨洪水特点与启示
    官学文,张潇
    人民长江    2024, 55 (10): 1-6.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4.10.001
    摘要176)      PDF (2832KB)(336)   
    2024年主汛期,长江干流接连发生3次编号洪水,部分支流发生特大洪水,中下游干流城陵矶以下河段及两湖湖区全线超警,主要控制站洪峰水位居有实测记录以来第7~9位,其中汉口站最高水位为21世纪以来第3位(仅次于2020年和2016年)。2024年长江暴雨洪水受梅雨、台风等影响成因复杂,为深入分析洪水特点,系统梳理了暴雨洪水发展过程,详细分析了洪水特点与成因,并以长江流域水模拟体系为基础对洪水进行了还原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2024年长江暴雨洪水具有降雨总量大、强度大、洪水编号早、超警河流多、洪水涨势猛等特点。从成因上看,主要是暴雨叠加效应突出、极端性强,台风影响恶劣,同时两湖洪水严重遭遇,洪水顶托宣泄不畅,沿江排涝影响突出。通过还原分析表明,2024年长江洪水定性为中下游型区域性大洪水。通过总结此次洪水特点,初步探讨了当前极端天气事件多发、散发、重发的背景下,长江流域防洪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以期为未来一段时间长江流域洪水防御工作提供参考。
    5. 2025年第1期目次
    人民长江    2025, 56 (1): 0-0.  
    摘要155)      PDF (5826KB)(218)   
    6. 基于集成学习与深度学习的洪水径流预报研究
    许月萍,周欣磊,王若桐,刘莉,顾海挺
    人民长江    2024, 55 (9): 18-25.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4.09.003
    摘要153)      PDF (5515KB)(310)   
    深度学习模型凭借其对水文因素间复杂作用的优秀处理能力,在水文预报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然而,针对集成学习与深度学习耦合模型的研究仍有所缺失。通过融合集成学习AdaBoost算法与深度学习Informer模型,提出了一种组合模型,称为AdaBoost-Informer模型,以提高洪水径流预报的精度。该模型以历史雨量和径流数据作为数据输入,将具备长时序依赖捕获能力的Informer作为集成学习的弱预测器,使用网格搜索法进行超参数调优,使用AdaBoost集成学习算法对弱预测器进行加权组合得到强预测器。在浙江省椒江流域的应用分析表明:对比Random Forest、AdaBoost、Transformer、Informer等模型,AdaBoost-Informer模型表现最佳,RMSE为62.08 m3/s,MAE为23.83 m3/s,NSE为0.980,预报合格率为100%。所提模型可有效提高洪水预报精度,为防汛抢险和防洪系统调度提供决策依据。
    7. 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种群现状及保护建议
    陈锋,方艳红,袁婷,熊满堂,黄耿
    人民长江    2025, 56 (2): 30-38.   DOI: 10.16232/j.cnki.1001 - 4179.2025.02.005
    摘要148)      PDF (2394KB)(216)   
    为了解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资源现状,2022 年 4、7 月和 2023 年 4、6 月对金沙江中游梨园库尾、阿海库尾、金安桥库尾、水洛河江段进行调查,并于 2023 年 6 - 7 月对相应江段开展 30d 早期资源监测,分析其种群结构、产卵场分布和产卵规模。结果显示,2022 - 2023 年共采集鱼类 990 尾 30 种,其中圆口铜鱼 112 尾,阿海库尾是其主要分布区,采集到 96 尾;阿海库尾圆口铜鱼体重 108.8 - 511.5g、体长 230 - 308mm、年龄 2 - 6 龄、性腺 I - V 期,种群世代完整,体重集中在 200 - 300g 和 300 - 400g,年龄以 2⁺ - 3⁺龄和 4⁺ - 5⁺龄为主,性腺发育多为 Ⅲ 期;2023 年,梨园库尾、阿海库尾、金安桥库尾圆口铜鱼产卵规模分别为、粒和粒,水洛河未发现卵苗;阿海库尾和金安桥库尾圆口铜鱼产卵规模分别占对应江段总繁殖规模的 53.69% 和 79.10%,阿海库尾受精卵及鱼苗径流量最丰富,可能是唯一能自然繁殖的较大规模栖息地。鉴于圆口铜鱼资源量下降,为保护阿海库尾种群资源,建议加强基础调查研究,开展梨园和阿海梯级水库生态调度,暂停水洛河捷可水电站建设,强化龙盘水电站影响论证。研究成果可为圆口铜鱼种群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8. 长江流域用水权交易实践与制度体系建设探索
    刘冬顺
    人民长江    2025, 56 (5): 1-4.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5.05.001
    摘要128)      PDF (750KB)(131)   
    用水权交易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效配置水资源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在长江流域各地用水权交易实践的基础上,立足长江流域水资源禀赋特点和现实需求,深入分析了长江流域用水权交易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完善长江流域用水权初始分配体系、水资源监测体系、用水权交易市场体系、用水权交易平台体系和用水权交易市场监管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措施。这些措施可为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南方丰水地区用水权交易,促进实现长江流域水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 “帕累托最优” 提供有力保障
    9. 2024年洞庭湖团洲垸溃堤过程及洪水演进模拟
    刘鑫,官学文,张俊,罗兴,张馨月,童冰星
    人民长江    2024, 55 (10): 7-14.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4.10.002
    摘要121)      PDF (13284KB)(220)   
    蓄滞洪区是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研究蓄滞洪区溃堤洪水演进模拟,对于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收集了2024年洞庭湖团洲垸溃堤时实测口门宽度及流量数据,分析计算了溃口流量过程,采用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模型计算了溃口过程中团洲垸内的洪水演进过程,分析了垸内淹没水深、流速等致灾要素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溃口发展包括下挫冲槽、横向展宽和稳定泄流3个阶段,基于流量过程推求了进入团洲垸的总水量为2.53亿m3,与基于库容曲线反算的水量(2.63亿m3)基本相当;(2)验证了溃口附近流量和水位过程与实测过程基本相符,团洲垸内最高水位为31.955 m,与实测水位(31.960 m)基本一致;(3)模型计算的淹没范围与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范围基本一致,在计算时段末,92.7%的区域处于重度淹没状态(淹没水深超过1.5 m),最大淹没水深约为8.2 m,垸内流速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各时刻(t=4 h、t=10 h、t=15 h和t=20 h)平均流速分别为0.37,0.43,0.22 m/s和0.05 m/s。研究成果可为溃堤洪水风险评估、堤防守护等提供技术支撑。
    10. 长江流域水安全保障分析及对策建议
    姚仕明,姚立强
    人民长江    2025, 56 (4): 1-7.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5.04.001
    摘要120)      PDF (3293KB)(138)   
    目前长江流域基本建立了防洪减灾、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体系,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已初见成效,但影响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安全问题尚未根除。深入剖析了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特征与防御、水环境质量与重金属污染、水生生境与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现状与水资源调度、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围绕长江流域在水灾害防御、水环境质量提升、水生态系统修复、供水安全保障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挑战与重点,提出了防洪体系建设及水利工程优化调度、工业园区与沿江企业优化布局及生产工艺提升、岸线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枯水期用水安全保障与水资源监督管理、水土流失区划与分类治理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支撑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水安全保障工作
    11. 基于知识库和场景推理的乌江智能化防洪调度
    高英
    人民长江    2024, 55 (9): 10-17.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4.09.002
    摘要115)      PDF (3302KB)(277)   
    围绕贵州省内乌江流域梯级水库防洪调度问题,开展了基于知识库和快速场景推理的智能防洪优化调度研究。基于海量的防洪调度方案,对调度经验知识进行组织与重构,按照“单元-网络-图谱”的总体思路,构建流域梯级水库群防洪调度知识库。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域防洪方案特征确定用于场景匹配的数值类、要素类及模糊类等特征信息,通过计算防洪调度方案各特征信息的权重,基于快速场景匹配与推理技术,优选与目标案例匹配度最高的典型案例,实现了流域智能化防洪调度。以乌江梯级水库群为实例进行的应用分析表明:典型洪水场景下削峰率达47%,模型求解耗时5.3 s,而采用传统动态规划模型的求解耗时为21.1 s,求解效率大幅提高。所提方法解决了传统调度中实时方案计算的时效性问题,且所得方案蕴含调度决策经验,调度过程对实际洪水的变化适应性更强。
    12. 长江流域中小河流治理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杨波,张潇,陈俊,马彪
    人民长江    2025, 56 (1): 9-13.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5.01.002
    摘要109)      PDF (867KB)(179)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治水思路,以及水利部以流域为单元开展中小河流治理的要求,对长江流域 2457 条中小河流进行了逐条摸排,系统分析了目前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查发现:长江流域中小河流治理普遍存在缺乏系统性、防洪体系短板突出、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为切实提高长江流域中小河流治理成效,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提出强化系统治理、注重科学合理、强化流域统筹、加强资金保障、落实长效管护等治理对策及建议。研究成果可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提供指导。
    13. 基于事件驱动的太湖流域抗咸保供 “四预” 应用
    吴娟,林荷娟,薛涛
    人民长江    2025, 56 (2): 1-8.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5.02.001
    摘要99)      PDF (6975KB)(184)   
    太湖流域 2022 年遭遇罕见的高温干旱,上海市陈行水库遭遇严重咸潮入侵威胁。利用太湖流域预报调度一体化平台,驱动流域一维河网与太湖二维湖流水量水质耦合模型与来水组成模型,实现了流域、区域、城镇不同空间尺度,江河湖库海多种要素,水闸、泵站等工程不同调度下的水位、流量、来水组成快速预测预报和一体化风险预警,并将成果应用于陈行水库应急补水线路规划工作中。应用结果表明:基于 60 多套从太湖流域河网向上海市陈行水库周边河网应急补水线路的预演方案,提出北一线、北二线、南线补水方案,其中北一线补水方案效率更高,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解决了陈行水库仅能维持 5d 的供水困难。研究成果可为强化流域与区域多目标统筹调度、全力保障流域供水安全提供参考。
    14. 中国抽水蓄能发展形势和展望
    韩冬,任伟楠,周力,崔正辉,何国建
    人民长江    2024, 55 (11): 39-45.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4.11.006
    摘要96)      PDF (1562KB)(275)   
    加快发展抽水蓄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迫切要求,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综合分析了中国抽水蓄能发展的现状、资源分布特点、发展形势、发展定位及其综合效益。在政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际和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指出抽水蓄能在支撑风、光、核等能源大规模开发、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站点资源普查分析表明,全国共普查出资源站点1 500余个,普查站点资源总规模达16亿kW/100亿kW·h。在发展定位方面,指出抽水蓄能对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风光蓄大型基地和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模化拉动经济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支撑意义。结合环境效益和综合效益评估,全面论述了抽水蓄能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促进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展望了抽水蓄能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行业发展建议。相关成果可为中国抽水蓄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5. 中国抽水蓄能站点资源评价与分布特点
    韩冬,郑静,周力,崔正辉,何围建
    人民长江    2025, 56 (3): 1-9.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5.03.001
    摘要96)      PDF (33617KB)(108)   
    资源评价是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为了对中国抽水蓄能站点资源禀赋进行量化评价,揭示抽水蓄能站点资源分布规律,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基于 452 个抽水蓄能项目数据,从地理分区和行政分区两个维度,以单位千瓦静态投资为指标,提出了抽水蓄能站点资源禀赋分区分级量化评价方法,对站点资源禀赋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一方面抽水蓄能资源禀赋与地形、地质和水源条件高度相关;另一方面以地级行政区为颗粒度对抽水蓄能资源进行分区评价,在数据方面具有代表性,在操作方面具备可行性。研究结果分级量化评价了不同区域的抽水蓄能站点资源禀赋,可用于分类指导抽水蓄能电站的选址和开发。评价方法及其成果对支撑建立健全抽水蓄能标杆容量电价,助力进一步完善两部制电价机制,促进行业降本增效,助力电力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和 “双碳” 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6. 2022 年特枯水年三峡水库补水调度策略研究
    荆平飞 ,李肖男 ,郭率 ,鲁军,傅巧萍
    人民长江    2024, 55 (9): 51-59.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4.09.007
    摘要94)      PDF (3320KB)(157)   
    2022 年长江流域遭遇丰枯急转的流域性干旱 , 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上游水库群在进行补水调度时缺乏 枯水期补水调度相关研究的支撑 。为探究枯水期三峡水库补水调度策略 ,首先对 2022 年 以 三 峡 为 主 的 上 游 水库群补水调度情况进行了回顾 , 然后对枯水期各控制站点的水位与三峡下泄流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 结合 以上分析结果 ,采用水量调度试算方法 ,对三峡水库通过不同来水条件 、调度参数情况下的蓄水 目 标及对供水 的保障情况进行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特枯水年三峡水库补水调度的策略 ,并采用典型枯水年 2006 年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来水偏枯 40% ~50%条件下三峡水库以 6 000 m3 /s 下泄较为合理 ,来水偏枯 30%条件下三峡水 库 以 6 500~ 7 000m3 /s 下 泄 较 为 合 理 , 来 水 偏 枯 10% ~20% 条 件 下 三 峡 水 库 以 7 000~ 7 500 m3 /s 下泄较为合理 。特枯水年 三 峡 水 库 补 水 调 度 可 在 来 水 特 别 不 利 情 况 下 , 对 下 游 供 水 目 标 提供“ 基 本 保 障”;来水较不利情况下 ,对下游供水 目 标提供“ 有限保障”;来水一般不利情况下 ,对下游供水 目 标提供“ 全额 保障”。研究成果可为三峡水库特枯水年补水调度提供参考 。
    17. 水资源承载力与产业经济发展协调状况时空分异 —— 以长江经济带 110 个城市为例
    孙俊,赵晨军,闫鸿远,陈香蕾,杜懿
    人民长江    2025, 56 (1): 1-8.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5.01.001
    摘要94)      PDF (5138KB)(131)   
    为探究长江经济带各城市水资源系统和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推动地区水资源保护和经济良性发展,基于 “水资源承载力 - 产业经济发展” 二元评价体系,引入组合赋权 TOPSIS 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局域莫兰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 110 个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和产业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时序变化上,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与产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在 2016 - 2022 年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平均增幅达 8.93%;②空间变化上,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表现出 “北增南减” 的态势,中、上游地区则不同程度上呈现着趋于协调的局面;③从增长集聚特征来看,耦合协调度的增长率空间联系较强,整体呈现 “东低西高” 的空间分布态势,且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6 - 2019 年各主要地区的 “低 / 低聚类” 和 “高 / 高聚类” 分布范围都较大,但在 2019 - 2022 年其范围缩小并发生了转移。研究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和产业经济发展间的时空差异和区域联系,可为水资源管理和区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8. 多重不确定性下水风光多能互补长期优化调度方法
    曹辉,牟长兴,杨钰琪,徐杨,张政,程春田
    人民长江    2024, 55 (9): 26-34.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4.09.004
    摘要92)      PDF (4624KB)(234)   
    如何应对水风光多重不确定性及 其 导 致 的 高 维 优 化 求 解 难 题 是 流 域 水 风 光 多能 互 补 长 期 调 度 面 临 的 关键挑战 。为此 ,提出基于马尔科夫链和 Copula 函数的水风光联合场景生成方法 ,并通过同步回代缩减法进 行场景削减 ,量化表征水风光多重不确定性;以此为输入 ,构建流域水风光多能互补长期两阶段随机优化调度 模型 ,并通过 Benders 分解算法和凸化线性化建模技术实现高维非线性优化问题的高效求解 。最后以金沙江 下游清洁能源基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仿真验证 。通过对比分析 ,证明了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提升长期调度方案 对水风光不确定环境的适应性 ,提高了多能互补综合效益 。在样本外检验中 , 所提方法比传统方法的发电 量 增加了 0 . 552 亿 kwh ,弃水量减少了 1 . 694 亿 m3 ,表现得更具可靠性 。
    19. 变化环境下流域蓄滞洪区布局优化研究
    王乐,要威,蒋磊,刘佳明,卢程伟
    人民长江    2025, 56 (3): 30-38.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5.03.005
    摘要86)      PDF (5905KB)(143)   
    蓄滞洪区是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防洪功能不可替代。随着流域雨情、水情、工情、社情等发生显著变化,蓄滞洪区布局优化的需求愈发凸显,但目前有关系统分析布局优化方法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研究构建了流域超额洪量计算模型,提出了变化环境下流域蓄滞洪区布局优化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滁河流域为例,定量分析了流域洪水蓄泄演进规律变化情况和超额洪量时空分布特征,开展了滁河流域蓄滞洪区现状布局合理性和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滁河流域现状蓄滞洪区布局在遭遇暴雨中心位于上游地区的类似 2020 年洪水时,难以有效解决晋集—赤镇河段 0.77 亿 m³ 超额洪量;在研究提出的布局优化方法指导下,通过局部河段河道疏浚、防洪控制水位适当抬高等措施进一步优化了超额洪量时空分布,并从分洪能力、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综合比选得到了蓄滞洪区布局优化方案,系统解决了滁河流域超额洪量与蓄洪客积分布极不匹配的矛盾。研究成果可为滁河流域防洪规划修编或防洪治理工程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也可为其他流域蓄滞洪区布局优化提供技术参考。
    20. 国家重点保护淡水鱼类增殖放流现状、问题及建议
    程睿,张东亚,杨洋,秦天龙,俞伏虎,张志明
    人民长江    2025, 56 (2): 39-48.   DOI: 10.16232/j.cnki.1001 - 4179.2025.02.006
    摘要84)      PDF (1752KB)(63)   
    为更好地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保护鱼类,针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淡水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和增殖放流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当前增殖放流中存在的问题:①人工繁育技术不成熟;②放流物种不合理,破坏生态平衡;③不科学增殖放流影响种群遗传质量;④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不到位。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建议:①加强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构建放流技术支撑体系;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正确引导放流实践;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增殖放流的科学性;④完善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科学确定放流种类及规模。